十年过去了,汶川等灾区的重建工作仍在继续,无数交通建设者参与其中,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十年过去了,或许伤痛无法抹去,但当地群众已经在新的家园里迎来新的生活,并创造着更加灿烂的未来。
本期报道聚焦交通建设企业积极参与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历程,及取得的成果,展示部分重点项目为老百姓带来的幸福。
映卧路
“两毁三建” 终成坦途
当越野车通过映秀收费站,驶入350国道映卧路,行驶在整洁平坦的路面时,四川兴蜀公路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兴蜀公司)总工程师樊增彬长叹道:“终于又回娘家了!”
他将这条路称为自己的“娘家”,一点也不夸张。作为原映卧路项目总指挥长,他在这条路上一待就是整整11年。从2005年改建伊始一直到2016年年底交工验收,这条路完整地记录了诸多像他这样的参建者的奋斗印迹,一点一滴刻骨铭心。
连通九寨沟 形成旅游环线
在映卧路上,不时可见骑车或背包的“驴友”,往阿坝州行进。从映秀到卧龙,沿线风景秀美,游客如织。再往里,是小金、黑水两县,可连通红原、九寨沟,形成旅游环线。
映卧路建设中,为确保安全设置了观察哨。
这是通往卧龙大熊猫保护区最便捷的通道,也是大九寨环线的重要一段,对于阿坝州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影响深远。早在2005年映卧路启动建设时,四川就提出,要把这条路打造成“中国的黄石公园公路”。
但全长45公里的映卧路“命途多舛”。由于位于汶川特大地震核心区,震后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飞石等自然灾害频发,映卧路被喻为“地质灾害博物馆”。
兴蜀公司承建的映卧路隧道。
2008年,映卧路初步建成,正要铺设路面时,“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整条路全部被山体掩埋,堆积的山体最高处达80米。这是映卧路第一次被毁。
为了打通映卧路这条通往卧龙“孤岛”的“生命线”,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专门抽调懂技术、强管理的精兵强将组建了兴蜀公司,并成立了项目建设指挥部,公司在各级主管单位的领导下,承建映卧路重建工程。
“指挥部每辆车都被飞石砸过,有时候落石像机关枪扫射一样。”“我们吃住都在工地,经常几个月不能休假,忙起来顾不上上一趟厕所。”提到这条路,项目工程师和驾驶员总有说不完的话。
路基抬高7层楼
如今,行进在映卧路,有穿山越岭之感,不停钻洞,出洞就是桥梁。这条路桥隧比为40%,仅映秀到耿达段短短18公里,就有6座隧道,桥隧比高达70%,为四川普通公路之最。
这是一条全新的路线。2010年,经历汶川特大地震后重建16个月的映卧路第二次被毁,即被“8·14”特大山洪泥石流冲毁。这次被毁后,项目没有马上投入重建,而是对线路进行优化。在香港特区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的组织下,行业顶尖公路工程技术专家集体献智,“仅正式的重建方案研讨会,就开了6次。”樊增彬回忆。
兴蜀公司承建的映卧路新貌。
绕避飞石、泥石流等灾害,新的重建方案有两个大改动:一是多穿洞,桥隧比增加一倍;二是抬高路基,新线海拔比老线平均增加了10米,最高处达20米,相当于抬高了7层楼。
2012年7月,第三次改建后的映卧路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经改建后的新线经受住了2013年“7·10”洪灾的袭击,除临时设施影响较大外,实体工程安然无恙,直至2016年10月全线顺利贯通。
历经“两毁三建”,用时11年,映卧路方才建成。樊增彬感慨地说:“这条路所有的参建者都是伟大的,他们面对山洪、泥石流、地震等灾害威胁,没有一人选择退缩,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坚守的筑路英雄。”
武罐高速公路
特产搭着高速“出山”
看着一箱箱装着柑橘、花椒的快递从家里发出,家住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桔柑镇的程宇笑得合不拢嘴。“这几年,交通越来越方便了,十几分钟就能上高速。”程宇说。而在他的记忆中,改变这一切的还得从陇南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武罐高速公路通车说起。
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作为与四川毗邻的陇南,地震烈度也达到了7.5级。强烈的地震破坏了出入陇南的通道,使原本交通就不发达的陇南与世隔绝。“真是一辈子都忘不了,那时物资进不来,百姓出不去,更别说出去做生意了。”程宇回忆道。
武罐高速洛塘立交。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爱心源源不断地向这里汇集,作为央企的中交二航局也当仁不让,加入灾后建设的队列。2010年3月,中交二航局成功中标武都至罐子沟高速公路工程。这条高速公路被甘肃省确定为“3341”交通提升项目,也是甘肃省高速公路建设史上工程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
经过3年多不懈努力,2013年12月武罐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陇南地区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实现了陇南到成都、重庆等地区的全程高速化,武都区至文县两地往来时间也由5个小时缩短到1.5个小时。
“以前只能靠天吃饭,碰上下雨天货物运不出去,生意都不好做。如今通了高速公路,我的货运成本降低了。这几年攒了些钱,我们全家也从半山腰搬到了小镇上。”说起越来越红火的日子,程宇的眼中满是笑意。
除了武罐高速公路,近年来,中交二航局也不断地在陇南这片沃土上耕耘,先后承建了武九、平天等高速公路。它们与武罐高速公路相连,打通互联互通的经济网,花椒、核桃、橄榄油、木耳等陇南特产也随之搭上了“高速”通道,运往全国各地,带动陇南脱贫致富。
漩三公路
既修新路 又修“心路
天府之国,美丽汶川。在“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之际,一条现代化的公路——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漩口至三江公路穿越崇山峻岭,与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成为外界通往景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全长20.8公里的漩三公路是连接三江生态旅游国家4A级景区与水磨古镇国家4A级景区的重要通道。项目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2008年,漩三公路在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到了严重破坏。
2009年,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北京大都公司肩负起“重修漩三公路、援建美丽汶川”的重任。其所援建的漩三公路项目管段全长3.8公里,项目起始处离汶川震中映秀镇不足15公里,沿线山体地势险要。建设者不畏艰险,冒着余震、山体滑坡、泥石流随时爆发的危险,扎根灾区,精细组织,科学施工,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施工任务。
为灾区人民修路,更修“心路”。在环球360娱乐网站期间,针对少数灾区群众出现的心理波动和恐慌情绪,项目部配合当地政府部门请来心理专家进行心理干预、动态跟踪、及时疏导,用一对一交流方式深度沟通,有效缓解了群众的心理压力。在藏历新年、羌族祭山节等民族传统节日,项目部多次组织职工与当地藏族、羌族群众联谊,既增进了双方感情,也使职工融入多元民族文化之中,坚定了职工扎根灾区、默默奉献的决心。
汶川漩三公路的建成,对汶川发展生态旅游业、特色养殖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如今,汶川漩三环线经济圈已初步形成,沿途20余个藏寨羌村连成一体,一条奔向致富的康庄大道就此铺开。
中铁建二十三局
不曾消逝的情谊
“这台汽轮机模型,就是当年东汽送给我们的。”在四川成都中国铁建二十三局企业形象展览厅的一角,摆放着一台精致的汽轮机模型,记录着10年前在四川汶川发生的那场浩劫,以及在此次灾难中企业与德阳汉旺东方汽轮厂结下的深厚情谊。
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时,离震中直线距离30公里的德阳汉旺东方汽轮厂,厂区和住宅大面积损毁坍塌,设备遭到重创。
中铁建二十三局抢险救援队迅速驰援,他们冒着余震的风险,展开拉网式的搜索,寻找有生命迹象的幸存者,并利用人工配合吊车、挖掘机等设备交替作业,最终救出埋在废墟中53个小时的幸存者郭文凤。
除了德阳汉旺灾区,中铁建二十三局还向着最危险、最困难的重灾区前进,先后派出7支突击队深入重灾区抢险救援。共成功营救出2名幸存者,抢通20公里什邡市蓥华镇至麻柳坪公路,抢修色尔古“生命通道”,拆除青川县两座危险厂房,搭建3470套过渡安置房。在自身也遭受严重损失的情况下,他们还向四川省红十字会捐款126万元和价值7万元的救灾物资及药品,上交特殊党费42万余元,员工个人向灾区捐款101.2万元。
大灾过后,百废待兴。中铁建二十三局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陆续参建了德阳东汽钢结构厂房、大观中学、都江堰蒲阳中学、垭口山项目、成阿公路等灾后重建工程,并安排1000余名灾区返乡农民工就业。企业先后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抗震救灾先进单位”,被国资委党委授予“抗震救灾先进党组织”,并获评全国总工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和四川省抗震救灾“五一劳动奖状”。
10年过去了,德阳东汽厂早已重新响起了机器的轰鸣,雅克夏雪山隧道里车辆穿梭不断,大观中学、蒲阳中学再度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看到当年我们援建的工程,看到当地老百姓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为企业的担当感到骄傲。”一位参加过汶川特大地震抢险救灾的企业老员工欣慰地说。
中铁上海局市政公司
工程援建与爱心帮扶同行
“10年前,汶川经历了地震伤痛,很多央企都积极主动参与灾后重建,我们中国中铁上海局市政公司就是首批参与的央企之一。”张仕伟回忆道。
张仕伟当时是松潘县城灾后重建新区项目部书记。在四川省阿坝州的6个重灾县中,松潘县的地理气候最为特殊。这里海拔2850米,春秋相连、长冬无夏,一年中有近半年时间气温都在零摄氏度以下,且交通不便,施工条件艰苦。同时,该工程参建单位多、质量要求高、建设工期短,施工生产难度极大。
中铁上海局市政公司承建的四川松潘县城灾后重建新区工程。
为了顺利推进环球360娱乐网站,中铁上海局市政公司松潘县城灾后重建新区项目党支部通过组织开展“建功松潘党旗红”“党员先锋工程”“党员一岗带三岗”“创岗建区”等多项主题活动,引导项目党员干部扛红旗、当表率,引领项目全体员工全身心投入施工生产工作,确保了各项节点目标的按期实现。
在参与重建的同时,项目部还主动担起社会责任,为灾区人民送去温暖。2009年9月4日,松潘中学的开学典礼隆重而热烈,典礼流程与往年相比多了一项捐赠仪式,25名学生从项目部代表手中接过了资助金。项目部还与松潘中学联合设立了奖学基金,建立起爱心帮扶救助的长效机制,形成“全天候帮扶”的格局。不仅如此,项目部还投入20余万元为松潘藏族苯教古迹——尕咪寺修建了道路、公共厕所以及停车场等设施,赢得了当地群众赞誉。
温情故事
你娃就是我娃
每年暑假,都是罗晓涵最开心的日子,因为她可以和爸爸罗国全一起度过一个多月的快乐时光。
罗晓涵是重庆市大足区海蓝云天希望小学的一名五年级学生,而罗国全是中国中铁隧道局集团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5107标项目部的一名工人。
由于罗国全所在的工地工作繁忙,只有在晓涵放暑假的这一个多月里,才有时间陪陪她。每天下班,罗国全就陪晓涵做游戏、写作业、讲故事,晓涵很开心。看着晓涵的成长,听着她银铃般的笑声,罗国全很知足。
罗国全并不是晓涵的亲生父亲,而是她的救命恩人。两人的父女情缘,源于10年前废墟中的一句承诺。
罗国全很少回老家,只要一回去,他关心的就是女儿的学习情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
因担心在汶川工作的侄子的安危,正在中铁隧道局重庆轨道交通项目工作的罗国全只身前往汶川。
在映秀镇,罗国全被满目疮痍的景象震惊了,在寻找侄子的同时,主动加入了救援队伍,并成功救出了3个人。随后,继续救援的罗国全他们突然听到了一阵婴儿微弱的哭声。循着哭声他们奋力清除废墟,发现了被压在预制板下的一位年轻母亲。可惜当时这位母亲已经去世,而她蜷缩着的身体里正紧紧地抱着一个婴儿。罗国全等人来不及多想赶紧救人,可几经努力,年轻母亲那双僵硬的手紧紧地护着孩子,怎么也无法抱出。
当时,余震不断,情况危急,罗国全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最后,他试着边拨着母亲的双手,边哭着念叨:“我们是救你娃娃的……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好好照顾你娃,帮你把娃娃养大成人,你放心,你娃就是我娃……”婴儿母亲本来僵硬的双手慢慢地松开了。罗国全颤抖着把婴儿抱出,用衣服裹在怀中。
在碎石瓦砾中,罗国全许下的一句承诺,给了一个女孩温暖的家。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这个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幸存的孤儿,在罗国全的悉心抚养下,与同龄孩子一样有着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而不管多忙,在外施工的罗国全每天都要挤出时间打个电话听听晓涵的声音。他的手机里保存着很多晓涵的照片,记录着她成长的点点滴滴。每当他感到很累的时候,便拿出来,一张一张地看,有一周岁的,有刚会走路的,有刚上幼儿园的,有小学开学的……这个时候,他所有的疲倦都会一扫而空。